進了賭場黑名單的數學家們,
已經快把這種電影最愛的賭法玩壞了。
快來看看吧!
賭場總有著許多“一夜暴富”的神話。
在眾多造神活動中,數學家封神又最讓人信服。
2012年曾有“澳洲19名數學家組團豪賭,狂贏156億”的傳奇,但很快就被證明是假消息。
那麼數學到底能不能讓人在賭場無往不利?

能,只要選對了遊戲。
在賭場少有真正的公平,總是莊家贏面略大,但在眾多遊戲中,還有一種能通過計算概率達到49%的勝率。
那就是21點(Blackjack)*,職業賭徒的看家本領。

撲克中兩張鬼牌先剔除,其餘的牌2~9分別記作2~9點,10、J、Q、K記作10點,A視情況記作1或11點。
遊戲的勝負判定很簡單,執牌雙方將手牌點數相加,通過比大小決定輸贏。
總數相加最大只能21點,超過21點則為“爆牌”直接失敗,數字相同則為平局。
而帶有賭場特色的21點,規則更為繁複。
遊戲雙方分為莊家、玩家,所有玩家只需和莊家比大小。
通常莊家會在半圓形牌桌上應戰5~7名玩家,因為撲克牌一般也為兩副及兩副以上。
莊家由賭場方擔任,玩家各自決定單局籌碼,隨後遊戲開始!

首回合,玩家與莊家各獲得兩張初始牌,一張翻開一張合上。
隨後而玩家可以選擇:拿一張牌(Hit)、結束拿牌(Stay)。
當然,如果局勢大好也可以選擇賭注翻倍並拿牌(Double)。
還有一種情況,當兩張初始牌相同,可將它們分開,另外壓一份賭注,再次補充至兩張,相當於同一局玩兩次(Split)。
如果局勢不佳,有的賭場還允許選擇認輸(Surrender)。
等所有玩家結束拿牌後,莊家看牌,並按規則操作:大等於17點則不拿牌,反之拿牌直至17點,爆牌則所有玩家獲勝。
21點並不復雜,感覺更像依靠運氣的遊戲。
但實則不然,21點的樂趣頗似魔方,不懂的時候只能隨意玩玩,一旦把握了公式就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。
作為一款被數學家一直欺負的遊戲,絕對是有它好欺負的一面。
法國曾宣稱21點發源於他們國家的“Vingt-et-un遊戲(20和1遊戲)”。
也有研究認為,現代21點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早期印度的地下賭博。
可以確定的是,19世紀的美國大陸確實開始流行21點。
於1931年,內華達州宣布賭博合法化,21點開始公開出現在賭博俱樂部,一舉成為繼骰子遊戲後最風行的莊家遊戲。
2008年上映的美國賭博電影《決勝21點》,正是圍繞21點開展的故事。
影片中,主角所在的麻省理工學院,有一個秘密團隊Blackjack Team。
這個以高智商成員組建的團隊,便是靠著鑽研數學技巧在21點賭桌上取勝。
正是這部電影將賭徒諺語“Winner winner,chicken dinner”,首次捧火。
21”(2008)

電影中的吃雞大神,在現實中的原型叫馬愷文。
馬愷文被譽為華裔賭神名號,憑藉團隊和數學,在賭場大賺500萬美元從而名震算牌界。
馬愷文在MIT讀大三時,是個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。
一次他受邀參加一個21點算牌興趣組,原以為這只是一個以21點為攻略對象的數學研討小組,卻不料上了賊船。
馬愷文天賦異禀,很快受到神秘教授(從沒有人願意透露他的身份)的認可,成為了小組的核心靈魂

馬愷文(左)
隨後,被選召的孩子們在教授的帶領下,開始到賭場實踐。
他們不斷打磨技術、調整策略,終於走上贏錢道路。
第一次贏錢時,馬愷文還給自己買了塊2000美元的手錶,一直保留至今。
他們將賭場當提款機,每週就帶著10萬美元去贏幾十萬美元。
賭場也不傻,他們很快被列入黑名單,經常一進場就被服務員“請出”賭場。
為了繼續提款,他們只得喬裝打扮混入場,有時是穿金戴銀的土豪、有時是下班發洩慾望的職員……
在90年代中期,他們就以20來歲的年紀享受在賓館數錢為樂的生活。
但Blackjack Team所使用的技巧並非什麼絕密神技。
只需將21點的遊戲,細細拆分便能理解。
之所以將21點說成是賭場最容易贏錢的遊戲,是因為在掌握最佳策略的情況下,玩家勝率高達49%。